台灣美術史十二篇章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台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主講人:蕭瓊瑞
原民風情:六十七與番社采風圖 9/04 星期六
地點:侏羅紀博物館 桃園市蘆竹區新南路一段125號B1
博物館交通方式可參考 此頁面
- 本課程依政府補助免費
即使漢人移民不斷增加,但至遲到了乾隆中期的18世紀中葉,台灣西半部地區,仍充塞著以平埔族為主的原住民踪跡;他們特殊的民情、風俗,驚艷了奉旨來台的巡台御史滿人六十七,雇工描繪,成為知名的「番社采風圖」。
歷史學系教授 蕭瓊瑞
2006擔任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副主任, 2007~2011.01擔任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歷任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首任局長, 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台北市公共藝術審查委員,行政院文建會國寶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 |
台灣美術是台灣歷史發展下的產物,當然與台灣歷史息息相關 , 其實就是一部由移民與殖民所交織出來的歷史 , 三、四百年來的台灣美術發展,其實也是一部由移民與殖民所編織出來的美術史。
先不談台灣被殖民時期,文明後的台灣,主要美術表現多著重表現在建築及手工藝製品上,不論從宗教廟宇.(佛像的雕刻、元宵花燈、端午龍舟、中秋…)抑或民間休閒(歌仔戲、布袋戲…)其中美的概念皆傳承於大陸,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為了達到殖民統治的目的,美術教育著重在訓練台灣人具有美術工藝品的製作能力,而不是美術文化的培育,當時的(台展)成為當時書畫文人的精神寄託,也在(台展)、(府展)中成就不少美術界的風雲人物,其中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擅於以膠彩作畫而獲肯定,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等著墨在油畫的領域,而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等更在台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
戰後的台灣,日本政府撤走,取而代之是國民政府的遷台,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大批新移民帶來了不同於日治時代的美術觀念,此時的台灣也正式進入了美援的時代,至此台灣開始重視起印象派,和美國傳來的抽象表現主義,從保守落伍的過去逐漸轉為美術的狂飆年代,直至今日的台灣美術已走出了屬於台灣自己的新風格。
這次的台灣美術史講座活動,邀請到對台灣美術發展史上有著深入研究與著墨的學者及美術工作者,並廣邀市民與對台灣美術有興趣的朋友們,一同來認識台灣美術的發展,共創美麗的新桃園。
- 本系列活動名額有限,凡購買此套票者優先預約。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